如果你买了很多课但都没时间听,感到特别焦虑,那么一定要看这篇文章,跟着我6步清理掉那些课程,然后你会觉得:“好轻松!”
1、列出所有囤积的课
我也趁这个机会,把自己囤积的课都列了个清单,还真的不少:
- 跟熊浩学沟通
- 李笑来·通往财富自由之路
- 超级个体
- 陈海贤·自我发展心理学
- 李善友·如何从本质出发构建商业系统
- ……
这些课程有的在得到app、有的在公众号、有的在混沌大学,真不敢相信我买了这么多课,不过你有没有发现:不管做任何的断舍离,包括事情、物品、人,第一步都是把它们全部集中呈现在你的眼前,才方便比较和取舍,这算是一个底层逻辑
在进行后面的梳理之前,我会在纸上画一个十字,从“是否对自己有用”,以及“是否有时间听”,两个维度把课程进行分类
请注意:这里所说的“有用”,不是指这个课程是否有用,从课程角度来说,都是有用的好课,但是从我的角度来说,就有对现阶段的我“有用”的课,和“没那么有用”的课,这可以算是第二个底层逻辑:从“课程”角度,切换回“我自己”的角度
接下来就按照不同的分类,有着对应的清理办法,如图所示:
2、没用没时间的直接删掉
你可能会问:既没用,又没时间听的课,为什么当初还要买它呢?很简单,当时你以“为对”自己有用,“以为”自己有时间听
可是大多数的平台都是不允许我们删除课程的,怎么办呢?我的做法是在纸上把它划掉,也就是从自己“心里删除”掉它,还有人的做法是把它们写在纸上然后撕碎,这种仪式感是有用的,虽然打开app还是能看到这门课,但我从心里删除掉它之后,就不感到焦虑了
3、没用有时间的倍速播放
对于一些现在已经用不上的课程,比如说当时为了学写作买的课程,现在已经不写公号了,所以就用不上了,但还是不舍得删掉,哪怕从心里删掉都不行
那么我就会利用开车、地铁这样的“低质量”时间,把它们用倍速播放(2.5倍速以上)的形式播放,通常出门一趟能听完20节课呢,几天就能把囤积了一年的课全部听(清理)完
这样做的目的也是在心里给它画上一个句号,就像看电视剧太花时间,可有特别想知道后面的剧情,怎么办呢?看分集剧情介绍,看完之后,心里画上个句号,就能放下这部剧了
4、有用没时间的保存文字
对于非常有用的课程,但确实没时间听,怎么办呢?我的做法是把文字保存下来,便于以后搜索相关内容
比如说我跟樊登读书合作的《时间管理实战训练25讲》,都是针对痛点场景很有用的内容,没时间听怎么办呢?
课程里面有文字稿,复制-粘贴到我的印象笔记,以后比如我遇到了“目标太多怎么做取舍”的困惑,那么直接在印象笔记里搜索到这节课的文字稿,看一遍就知道该怎么解决了
5、有用有时间的反复听
经过前面几步的清理,剩下的课程应该都是有用,而且有时间听的了,对于这样的课程,我会给自己安排好学习计划,而不是啥时候想起来啥时候听
通常我每天会有一个固定的听课时间,比如散步或者午饭后的那段时间,那么我在滴答清单里设置一个“听在线课”的待办事项,设置好循环提醒,里面列出了今天打算听哪几节课,听完一个就勾掉一个,有时候听着听着有点自己的想法,就录入到印象笔记里
留下的好课程是值得反复听的,每一次听都可能在不同的地方给到自己启发
所以与其买了好多课但只听一遍,不如清理掉其中的大部分课程,把剩下的反复听
6、以后买课,学以致用
如果只是清理完就完了,那么很快你又会开始囤积课程,要跳出这个买课-没时间听-囤积的怪圈,必须树立学以致用的意识
学以致用其实有两层解释,我们平常可能就关注到第一层,学了要去用,比如:我学了时间管理我要去用,我学了写作我要去用,想学的东西太多,想用的东西也太多,但是你的精力够用吗?
那我们再看第二层意思,要用再去学。就是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再去学,而且在学的时候只取能够用到的那个部分就好了,其他的全部放掉。
举个例子,比如说现在有三门课,一门是时间管理,一门是沟通,还有门是写作的技巧。
你现在想要通过课程解决什么问题?比如说你现在的问题是写文章写的很慢,而且质量还不高。这时候你就去学写作,而且重点就去学公文写作或者工作报告的技巧,这样学得更聚焦更实际
结语
其实清理课程的过程就是让自己学会放下的过程,心里不挂念,才是真·放下,俗话说的好:若无网课挂心头,便是人生好时节,快过年了,你也来试着清理一下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