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详细步骤】如何用卡片笔记创作出10w+爆款课

最近我的课在樊登读书APP上爆了,短时间内就有10.2w的播放,被内部评为S级课程(最高级)、还进行了一次直播,还获得了樊登读书公众号的头条推荐,以至于好几位大咖朋友都非常羡慕呢

不过这些都是最后的成果,你真要想学到点什么,必须要有逆流而上从源头去学习的精神,可是往往这些第一手的经验很少有人拿出来讲,所以今天我就跟你分享我10w+的爆款课是怎么创作出来的,对你写文章、开发课程、演讲培训,都会非常有用,一定要看到最后

1、经典的课程框架

正所谓:“万事开头难”,不论是写文章还是开发一节课,最难的不是案例也不是干货(这些你应该都有),而是决定用什么框架,有些人是因为平时没有积累的写作框架,没有头绪无法下手,另一些人是积累的框架很多,不知道这篇文章使用哪个框架

我和你一样,也纠结了一段时间,后来还是决定用最经典的课程框架,比较稳妥一些,请看图:

这个课程的经典框架由8部分组成,我把它叫做“天龙八部”,并且附上大致篇幅比例:

首先是欢迎语,约占2%,比如我的欢迎语是:“樊登读书的书友,你好,我是邹小强,欢迎来到《时间管理实战训练25讲》”,你看,就跟平时见了面打招呼一样,一上来就抛干货可能听众还没准备好,比如耳机都还没带上,这样就漏过你精心设计的开头了

欢迎语还应该包括承上启下的一段,因为要考虑到有些听众是跳着听的,我们要保证任何一节课点进来,他都能不发懵,比如:“上节课我分享了人们觉得计划没有变化快,并不是因为计划没用,而是因为做的假计划,这时候你肯定很好奇,真计划到底什么样?做了真计划就能提高行动力吗?那么这节课我就教给你,如何制定能提高行动力的真计划”

然后是痛点场景,约占5%,这个部分主要加强“代入感”,让听众觉得:哎呀,我经常遇到这种情况,于是就会产生好奇:我倒要看看你有什么解决办法?比如我在课程里讲到一个场景:本来预定场地是有充裕时间的,可是因为各种事情拖拖拖到最后,搞的特别狼狈,相信你一定也深有体会

跟着是误区,约占3%,我没有在痛点场景后面直接给出自己观点的原因是:打消顾虑,进一步引起好奇心,因为大家现在听过的课、知道的方法太多了,番茄工作法、四象限,几乎每个爱学习的人都知道,所以代入痛点场景之后,他们的顾虑是:“接下来是不是要讲番茄工作法?这个我听过了”,于是我在误区这个部分就会告诉听众:你以为我要讲番茄工作法,其实我不讲,或者你以为番茄工作法是这么用的,错!应该那么用

还有反常识观点,约占5%,如果一篇文章或者一节课,没有自己的核心观点,那就只是素材的拼凑,价值感骤降,更进一步讲,如果你的核心观点已经司空见惯,比如:我们早晨一到公司,就要先解决重要的事情,那也促使听众滑走,所以知识经济的时代,对开发课程提出了更高的挑战,只有真正的践行者才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,而这个在别人看来,通常是反常识的,比如说我就认为重要的事情在精力最好的时间段解决,不一定非要早晨一到公司

下面是方法和案例,约占80%,这个是课程的核心,反而是不需要我多说的地方,只强调一点:在碎片化学习的时代,不要把方法多层嵌套,比如说这个方法分为三步,第一步里又有某个模型,模型里又有2个注意事项,这样对于在上班地铁里听课的人来说,太难抓住这个知识框架了,虽然课程开发者自己很清晰

别忘了总结,约占3%,这个必须有,结束之前给听众再梳理一遍课程重点内容,对方的收获感将大大加强

以及金句,约占1%,根据峰终效应,听众对于一节课的整体感觉,除了最高潮的部分,就是最后的结尾,如果此时你能用一句话直击听众内心,那么就将给听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

最后是结束语,约占1%,说完金句并不是结束,一个意味深长、充满期待的结束语才是,比如我用的是:我是邹小强,欢迎你来到我的樊登读书课程:《时间管理实战训练25讲》,期待我们一起成为时间的主人,在忙忙碌碌中,心境如水。我们下期见,强调了个人品牌、表明了期待、发出了邀约

你看完这个经典课程的“天龙八部”框架之后是不是觉得太实用了!!但这个仍然不是我经验的源头,接下来我们再努力逆流而上,看看课程框架背后的知识素材应该怎么积累

2、厚积薄发的卡片笔记

我在印象笔记里建立了一个笔记本组,起名“五大门派”,底下有5个笔记本,分别是:

  • 痛点问题/案例:通常是工作生活中遇到一个案例,就先记下来,然后在找时间写出这个案例引发的痛点问题是什么,比如说一个陪孩子写作业的场景,引发的痛点问题是:怎么说孩子都不听
  • 普遍误区:这个部分挺难收集的,因为我并不知道什么是“误区”,更何况“普遍误区”,所以我一方面大量阅读书籍和课程,里面有别人提炼好的误区,就收集下来,另一方面是多注意提问:关于这个你是怎么想的?往往就能发现一些误区,制作年度计划的假大空全四个普遍误区,就是通过大量观察和提问之后,归纳出来的
  • 反常识观点/支撑资料:反常识观点其实就是元认知,对思考的思考,比如:计划没有变化快,这是常识观点,那么这个结论到底是怎么得出来的?这个观点在什么情况下不适合?就会得出反常识的观点,然后再去论文或者书籍上寻找支撑这个反常识观点的论据
  • 方法模型/举例:记得听一位老师讲过:模型化的方法能有效提升课程的质感,我曾经还专门把查理·芒格的思维模型整理过一次,竟然整理出了30多个,再加上其他方面的收集,现在大约积累了快100个方法论模型,但我们不能偷懒,我会自己践行这些模型,然后把践行的例子补充到这张卡片笔记的后面
  • 金句:我在只管去做成长会里讲知识体系建立的时候说过这么一句话:金句就是智慧的结晶,比如福兮祸之所伏,祸兮福之所倚,不可否认,这就是高度浓缩的人生智慧,这样的句子需要不断去体悟,常悟常新

做好知识卡片分类之后,我在平时读书、交谈、还有在只管去做成长会的碰撞当中,随时遇到有价值的信息,就立刻把他们制作成像这样的卡片,归类到前面的5个笔记本当中,你一定已经发现,这些知识卡片正好对应前面的“天龙八部”

这种方法我已经使用2年时间,积累了大量的素材,所以《时间管理实战训练25讲》对我来说真的是厚积薄发,而且花费时间很短,一周开发2节的这种节奏,要知道,我同时还在运营只管去做成长会,还有时间管理训练营

最近还有个新的迭代,读了申科·阿伦斯写的《卡片笔记写作法》之后,我深受启发,开始有意识的在笔记和笔记之间建立双向链接,比如一个孩子拖着不去写作业的痛点场景,可能链接到“造成拖延的四个要素”,也可能链接到“如何跟孩子沟通”上面,这样在写文章的时候,对于同一个场景,就有了更多的、明确的切入角度

正所谓:兵马未动粮草先行,有了前面“天龙八部”的框架,和后面卡片笔记“五大门派”的素材之后,才开始真正开发课程,这反而是最轻松的一步,但也有一个超级实用的秘密技巧分享给你

3、开发课程的秘密技巧

脑袋里装的素材太多并不是一件好事,因为他们往往都是杂乱无章的存在,反而会影响我们的思路,那么到底该怎么在成百上千个素材当中理出文章或者课程的脉络呢?

这个过程和侦探破案很像:在杂乱无章的线索中寻找唯一的真相,所以我之前也采用的和《基本演绎法》里类似的方法:把素材都写在便利贴上,一张便利贴只写一个素材,然后全部贴在墙上,我站在距离两米的位置不断扫描这些素材(线索),用潜意识梳理他们的脉络,期待灵感爆发的时刻,我把这个过程叫做“华山论剑”

但后来素材太多,这样就很低效了,结果我在印象笔记上找到了替代方案,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,这是我首次分享这个秘密技巧,希望对你有启发,具体流程是这样的

  • 点击笔记本组“五大门派”,印象笔记会把这个分组所有笔记都列出来,默认是卡片视图,方便记录但不方便梳理脉络
  • 所以我们切换到“扩展卡片视图”,这样我们就能更直观的看到所有的笔记了,但这时候它们按照时间顺序排列,并且无法像便利贴那样随意拖动,仍然没办法梳理脉络
  • 这一步就很关键了:选中可能会使用的素材(线索),苹果电脑可以按住comm键多选,PC应该是按ctrl键吧,选择十几二十个素材之后,右键,选择“将笔记设为桌面便签”,我们就可以随意拖动它们梳理脉络了,是不是很方便呢!?
  • 如果需要补充素材,只需要添加桌面便签就行了,在梳理过程中,有新的想法直接添加便签就好了

这就是我用卡片笔记创作出10w+爆款课的整个过程了,可以说是坦白局,还记得吗?一共三个部分:第一是确定框架,我使用经典的“天龙八部”框架,第二是积累素材,我使用“五大门派”卡片笔记,第三是梳理课程脉络,我在印象笔记的桌面便签里“华山论剑”

结语

这篇文章很长,感谢你看到最后,有惊喜送上:我的这门爆款课《时间管理实战训练25讲》,现在樊登读书APP上正在5折销售(双11力度太大!!)想要系统学习时间管理的小伙伴现在就可以去扫码购买了

当然,我们一年一度的《年度计划训练营》也在热烈招募中,如果你打算好好规划2022,做一个靠谱年度计划的话,欢迎扫码加入我们,目前也是优惠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