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书从心态上说有两种,一种是非功利的,一种是功利性的。
- 非功利阅读:比如说阅读小说,其实为的就是个享受,就跟看电影一样,我不管剧本怎么写的,特效怎么做的,只要我看的爽就行了。
- 功利性阅读:阅读商业书籍、工具书,则是功利性的,阅读之前就希望从中得到新观点、新方法、新启发,读完之后就希望有所成长,所以看本书跟上堂课差不多,累!但是有必要。
我们做功利性的阅读是为了什么?
- 为了谈资?就像别人都看过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》,自己没看过多恐慌啊
- 为了获取信息和观点?不断的往脑袋里塞各种各样的好东西,就像得了暴饮暴食症,非得把自己吃成一个走不动路的大胖子
- 为了成长?身边有些人每年不停的读书、不停的上课,每堂课都会有作业,所以把自己搞的很忙,读书计划、学习计划没完成就充满了负罪感,我想问你把自己搞这么忙是在逃避什么吗?
我们很容易忽略读书的另一个作用:触发自己的行动,于是感觉读了很多书,仍然没成长,读书的同时触发行动有几个好处:
- 巩固所学:看一本理财的书,学习了基金定投,如果不去真的开个账户试试,那么学到的知识就会慢慢消失掉,这谁也阻挡不了
- 知行合一:“知道”书里的内容,又能“做到”,那么就不会产生焦虑,我们有时候读太多书、学太多的课程,会让自己非常焦虑,为什么?因为做不到,所以,知道和做到之间的沟壑,满满的都是焦虑。
- 探索未知:我们看到一幅世界地图,和满世界跑一圈有什么不同?肯定真正的跑一圈有更多体验,收获更多,更有意思,对吧?!这也是看到一本书,和触发自己行动的区别。
其实,大多数人在读书的时候已经触发了自己很多行动,但往往是合上书本,就把这个想法抛到脑后了。比如看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的时候,就会想到要用主题阅读的方式读写作相关的书,可合上书本的时候,这个想法也就慢慢淡忘了。
所以,我想跟大家分享我读书的一个小方法,暂且命名为“知行合一读书法”吧:
第一步:选出清单页
通常我会选择书的最后一页,这里会有一张空白页
第二步:随时想到的行动,都写到清单页里
阅读中只要触发了某个行动,我就立刻翻到最后一页把它写下来,一本书读完往往能积累15个行动左右
第三步:重新审视,删掉一时冲动的想法
每次放下书的时候就可以去行动了(而不是把全书读完才去行动),在此之前,我会审视一下这份清单,问自己:我仍然想执行这个行动吗?如果回答是否定的,就毫不犹豫的删掉它,每删掉一条,都是在节省我的时间。
除此之外,对于我觉得特别好的书,我还会画出一张思维导图,帮助我结构化书里面的点,通常画在书的第一页空白位置,如图:
这样一来,有输入(思维导图,书里的各种信息),有输出(书后的行动清单),读书更加知行合一
结语
这篇文章我想说的是两个字:平衡
输入和输出的平衡,想法和行动的平衡,还包括功利性阅读和非功利阅读的平衡,我们可以看看自己的书架和书单:
- 是不是畅销书太多了?该看点冷门高分书?
- 是不是商业书太多了?该看点推理小说?
- 是不是鸡汤书太多了?该看点工具书?
动态平衡是为中道。
感谢小强同志的分享。
我是一名IT从业人员(系统分析师),因为《番茄工作法》–> GTD — > 找todolist工具 — > TaskCoach — > 来到这里,发现这篇文章。看完后,得到了很大的共鸣。
我一直在优化自己的思维模式,以后会多关注小强同志,大家互相切磋。
谢谢你的关注,我们随时沟通
我是一名大二学生,刚开始学习时间管理,看了番茄(感觉不好)搞定(我也觉得不好),上面都是扯皮。
我是有一个困惑,我有一个自身阅读习惯,我看书喜欢一个类别看一本,然后剩下就是看目录,比如时间管理,我仔细读了高效能人士,另外的搞定和番茄,我就是只读了目录,加一点点略读。
我不知道我会不会遗漏其他书上的知识,因为我身边没有可以交流这方面的人,室友更喜欢玩游戏,所以想过来人可以给我说说。
就是这样,谢谢。
上网冲浪逛到这里,看完你的阅读方法顿觉醍醐灌顶。在此多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