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资本方面,“豆瓣”早期的资金不过是几个朋友总额不到20万元人民币的“天使投资”
杨勃认为,“美国人喜欢读书,而且书卖得贵,利润高”,因此英文的市场更大,更加成熟,“我们已经打算和亚马逊合作,目前英文服务器已经架设完成,英文版的开发也基本完成”
豆瓣”网虽然有5万注册用户,但是只有一台单AMD处理器的服务器内存刚被升到2G
用户界面“借鉴了Flickr”
“需要用户产生内容的网站开始最困难,需要想办法找些基础的内容让用户来评论,然后产生滚雪球效应”,为此“豆瓣”想到的办法是提供比价系统
从2004年10月开始,网站前期的开发经历了5个月
面向大众的定位带来几个商业化的问题:
1。吆喝的人很多,但一谈到收费问题,就集体失语了
2。缺少精英用户,无法产生决定性的价值,使得网站失去指导性和权威性。解释一下,“决定性价值”专家和权威的推荐是影响大众消费需求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,豆瓣现在的这种由大众去指导消费的方式是靠不住的。真理不一定是站在大多数人的一边。借助口碑病毒式的宣传,很有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一张蜘蛛网上粘满了没有分辨能力的苍蝇。我这里不是完全否定2.0的方向,我觉得是不是应该把一件事情分开来定位,由大家认可的有公信力的ID群去推荐和指导消费方向,而由大众提供反馈。
豆瓣应该起到一个承接的作用,拿购书来说,豆瓣指导用户去消费,同时获得用户的反馈信息,进行分析后提供给出版社或者作者,使他们能够在把握用户倾向的前提下去创作,盈利的几率大大增加。
至于豆瓣究竟借鉴了哪些网站哪些元素呢?杨勃介绍说一共三个方面。一是简约素雅的界面风格,来自于flickr,包括它的分享概念;二是电子商务方面,
借鉴了亚马逊(Amazon),比如用户评论和推荐;三是社会网络(SNS)的一些元素,把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真实地搬到网上,不过一般的社会网络是没有媒
介的,而豆瓣用相同兴趣作为媒介。实际上,以共同爱好作为媒介来交友,也使得豆瓣相对于一般交友网站或者QQ更有针对性,加入“友邻”的往往是不认识但趣
味相投的朋友,这比陌生人随意添加要有效和可靠得多。
读书上的广告
万象上的广告
新京报广告
南方周末上的广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