豆瓣的九点栏目是在饱受质疑的“我上”基础上建立起来的。
这一点从豆瓣自己的介绍里是不难看出来的~
让人眼前一亮的是:
在每一类中,你看到的也不一定局限于某个主题--每一类背后是一个特定的人群,他们兴趣的各个方面都有可能在这一类中展现出来。这也是为什么你在“九点”中看到的是“二套”、“三套”、“五套”这样的入口,而不是“IT”、“文学”、“电影”之类的关键词
九点有两个技术要点蛮有意思的:
- 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。豆瓣九点假定读者订阅的blog都是符合自己的兴趣的,因此如果你订阅的blog和和别人的有耦合,那也就可以简单的认为你们是一类人。当然,你没有订阅的你那一类人已经订阅的blog就成了豆瓣猜你会喜欢。。。呵呵~~~实际的算法肯定没有我说的这么简单啦~
- 推荐的权重。如果你是一个对音乐有兴趣的人,你推荐的经济类blog的权重就会低一些,这一点增加了推荐的真实性。
我对豆瓣起名字的能力有点怀疑,从前面的我上,到现在的二套、三套、四套,难道就真的没有比这个名字再好的了么???
要么是“上”,要么是“套套套”,哎可能还是我想的太复杂了~
说了半天有点离题,我觉得现在各个门户或者权威的人士推荐blog的时候一张嘴就是keso阿,言必多得之类的精英blog(和名人blog有区别),完全没有草根blog的生存空间。
所有的媒体都把推荐精英blog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,但其实这些精英blog一张清单足矣,上面写着IT类的大牛有某某某,电影类的权威有某某某,股票方面的专家有某某某就可以了。
大动干戈的分类,或者推荐,对精英来说只是排个座次而已,真正有意义的还是草根的沉沉浮浮。
总而言之,我觉得像豆瓣九点这样的服务,应该将精英们排除在外,让大家在草根的海洋里去淘,淘出不同的观点,淘出睿智的思考。